淘汰落后須兩手都硬
作者/來源:江西昌昱實業有限公司 日期:2012-02-21 點擊量:1323
工信部日前下達了“十二五”工業領域19個重點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的目標任務,其中涉及到化工行業的化纖、印染、乙醇等在內的7個子行業。毫無疑問,這是國家為加快調結構、轉方式,對落后產能打出的又一記重拳。但筆者擔憂的是,上述落后產能目標能否按期完成,會不會重復以往邊淘汰邊上馬的可悲怪圈?
筆者的擔憂并非沒有道理。淘汰落后產能,嚴格新上項目,這是很多產能嚴重過剩的化工子行業“十一五”末喊得最響的口號,也是“十二五”提得最多的任務。目前,“十二五”開局一年有余,但筆者在采訪中發現,淘汰落后產能、轉變發展方式的開局并不盡如人意,不少行業在2011年的調轉效果不理想:硫酸行業小的淘汰不了,大的仍在上馬;磷復肥又新開工了48個項目;氮肥工業形成的新產能超過淘汰產能10倍以上,不少企業還有大量新項目要上;氯堿行業產量比上年增長近13%,超過PVC“十二五”發展規劃目標5個百分點……傳統化工產業的發展沖動和熱情依然高昂,實在令人瞠目。
筆者以為,我國落后產能落入邊淘汰邊上馬的怪圈,拖累化工行業調轉工作進展,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一些地方政府GDP崇拜是主因,F在一些地方政府對淘汰落后產能不積極,因為淘汰了產能就會減少GDP。就化工行業而言,除電石、化纖、印染等少數產品外,中央政府對地方淘汰落后產能沒有下明確指標,地方政府沒有關閉動力。現在各地都在提倡產業一體化發展,實際上也是為落后產能尋找新的發展空間。很多地方出于保GDP的考慮,不肯或者拖延關停這些裝置。
其次,國家調結構、轉方式的政策還不夠明確。電石行業之所以調轉效果較好,就因為國家政策清晰明確,執行果斷堅決,淘汰對象落實到每一家企業、每一臺爐子,并向社會公示,而其他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就缺乏這種明確的政策和指標。而且,現在能制約企業的政策無非是環保標準、能耗限額、水耗限額、危險品管理法規等,給人的感覺是,在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里,只要新上項目符合國家的這些標準,就可以大干快上。
最后,企業為圈占資源而盲目發展;鹘y行業主要是資源密集型產業,對處于行業鏈低端的企業來說,有資源企業才有發展天地。為獲得更多的資源,企業不得不在資源地新建項目。比如,在產能已經過剩的情況下,西北地區還在上百萬噸的大型甲醇、尿素項目,原因就在于西部是煤炭資源豐富地區,企業要占有資源,作為條件之一,就必須按當地政府的要求就地上項目,這是西部一些資源型企業大上項目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