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鐵—堿溶液催化法氣體脫碳脫硫脫氰方法(中國發明專利ZL99100596.1)
鐵—堿溶液催化法氣體脫碳脫硫脫氰方法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是用一種或多種鐵化合物(主要是絡合鐵)與一種或多種酚類物質混合溶解在堿性溶液中進行氣體脫硫。但實驗和工業應用表明,在堿性溶液中加入一種或多種鐵化合物,會產生較多氫氧化(亞)鐵沉淀,當氣體中硫化物含量較高時還會產生大量的硫化(亞)鐵沉淀,引起溶液不穩定、脫硫效率下降和沉淀物堵塔等現象。因此,“鐵—堿溶液”脫硫方法有較大的局限性。
2. DDS催化劑的發明
DDS脫硫技術的發明人魏雄輝博士在從事脫硫技術研究的同時,還同時進行抗癌機理與抗癌藥物研究,在對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進行研究時, 模仿正常血紅蛋白的載氧性質和功能, 由天然植物提取物經半合成而得到一種全新的含鐵的絡合(或螯合)物的聚合物(DDS催化劑), 它在堿性溶液中的穩定性比現有的鐵絡合物的穩定性要高出許多,同時又具有很強的載氧功能,把它用于脫硫,效果果然遠遠優于純的“鐵—堿溶液”脫硫方法。DDS催化劑是含鐵的絡合(或螯合)物的聚合物,它比現有已知的鐵絡合物在堿性溶液中的穩定性更強,并具有較強的載氧性。加入了DDS催化劑的“鐵—堿溶液”脫硫法又稱為“DDS脫硫技術”。“DDS脫硫技術”在溶液穩定性和脫硫效果上較純“鐵—堿溶液”脫硫法有了很大的進步,但仍然會產生一些鐵鹽沉淀。
3. 生化鐵——堿溶液催化法氣體脫硫技術(專利號:02130605.2)
為進一步保證“鐵—堿溶液”的穩定性和活性,在脫硫液中增加了一些菌類物質。依靠生化反應機理分解溶液中的鐵鹽沉淀,使鐵離子重新返回溶液中,保證了鐵在堿性溶液中的穩定性,實現了生物技術與傳統技術的有效結合,是氣體凈化技術中的一大突破。因此,如何保證DDS催化劑及其相應的菌類處于最佳活性狀態是本技術的關鍵所在,這就是“生化鐵——堿溶液催化法氣體脫硫方法”(即改良DDS脫硫技術,為方便表述,統稱為DDS脫硫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