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DS催化劑的發現
魏雄輝博士在對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進行研究時,發現患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病人的血紅蛋白大多數都轉變成了高鐵血紅蛋白(HbM),其中的鐵離子都是三價鐵離子,并且這些三價鐵離子全部被帶強負電的離子或集團中和,而不能再生,也就是說,患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病人的血紅蛋白失去了載氧能力。受此啟發,他模仿正常血紅蛋白的載氧性質和功能,研制出了一種全新的含鐵的絡合(或螯合)聚合物,簡稱為DDS催化劑。實驗證實,DDS催化劑具有較強的載氧能力;DDS催化劑用作DDS抗癌劑和DDS補血劑的研究正在進行之中。最初,魏雄輝博士是為了尋找抗癌藥而研制DDS催化劑的,并不是為了脫硫。在研究抗癌藥物之前,他對煙道氣和工業原料氣的脫硫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未能沖破傳統脫硫技術的束縛,最終均告失敗。在研制出了DDS催化劑以后,他突然想到,脫硫時也要提高脫硫液的載氧和吸氧能力,以便將溶液中的S2-和SO32-氧化成S和SO42-,為此,他將DDS催化劑加入脫硫液中,進行脫硫實驗,結果發現含有DDS催化劑的脫硫液的脫硫效果非常好,優于傳統的脫硫技術,并能夠將氣體中的硫含量降至1mg/m3以下;就這樣“脫硫專用的DDS催化劑”被發明了。
2、DDS催化劑的可能分子模型
根據DDS催化劑的分子結構的特征因素,經折疊和雜化以后其可能分子空間模型如下:
3、DDS催化劑的催化機理
為了方便地闡述DDS催化劑的催化機理,我們用DDS-O-表示DDS催化劑中的“負電柱”(或氧柱);用DDS-Fe+表示DDS催化劑中的“正電柱”(或鐵柱),“正電柱”又有“二價正電柱”(或二價鐵柱)和“三價正電柱”(或三價鐵柱)之分,我們分別用DDS-Fe2+和DDS-Fe3+表示。
研究表明,DDS催化劑中的“負電柱” DDS-O-可以“捕獲”其周圍的帶正電的粒子,在DDS溶液中帶正電的粒子通常有Fe2+、Fe3+、Na+、H+等;“正電柱”可以“捕獲”其周圍的帶負電的粒子,在DDS溶液中帶負電的粒子通常有SO32-、SO42-、S2-、HS-、CO32-、HCO3-、S2O32-、OH-等。
DDS催化劑中的“正電柱”和“負電柱”基本上是相互平行的,且“正電柱”和“負電柱”的中心平行距離為8~20Å,而正、負離子相距在此距離范圍之內時,非常容易發生化學反應。因此,“捕獲”在DDS催化劑中的“負電柱”和“正電柱”上的正電粒子(或正離子)和負電粒子(或負離子)很容易發生各種化學反應。實際上DDS催化劑為這些化學反應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和便利的場所。
DDS催化劑的催化機理大致可以描述如下。
DDS催化劑的脫硫催化機理可能是:
CS
2 (g) 
CS
2 (l) (二硫化碳從氣膜界面轉入液膜界面,并傳至液相主體)
CS
2 (l) + DDS-Fe
2+ 
CS
2 Fe
2+-DDS
CS
2Fe
2+-DDS + H
2O + DDS-Fe
2+ + DDS-O
- 
DDS-Fe
2+HS
- + DDS-O
-H
++ COSFe
2+-DDS
COS
2 (g) 
COS
2 (l)(硫氧化碳從氣膜界面轉入液膜界面,并傳至液相主體)
COSFe
2+-DDS + H
2O + DDS-Fe
2+ + DDS-O
-
DDS-Fe
2+HS
- + DDS-O
-H
+ + CO
2
H
2S
(g) 
H
2S
(l)(硫化氫從氣膜界面轉入液膜界面,并傳至液相主體)
H
2S
(l) + DDS-Fe
2+ + DDS-O
-
DDS-Fe
2+HS
- + DDS-O
-H
+
DDS-Fe
2+HS
- + DDS-O
-
DDS-Fe
2+S
2- + DDS-O
-H
+
2DDS-Fe
2+ + 2DDS-O
-H
+ + [O](空氣)

2DDS-Fe
3+ + 2DDS-O
- + H
2O
2DDS-Fe
3+ + DDS-Fe
2+S
2-
3 DDS-Fe
2+ + S(以硫沫形式排出系統)
DDS催化劑的脫二氧化硫的催化機理可能是:
SO
2 (g) 
SO
2 (l) (二氧化碳從氣膜界面轉入液膜界面,并傳至液相主體)
SO
2 (l) + H
2O + Na
2CO
3 
NaHSO
3 + NaHCO
3
NaHSO
3 
Na
+ + HSO
3-
DDS-Fe
2+ + HSO
3-
DDS-Fe
2+ OH
- + SO
2 (g)↑(重新釋放)
DDS-Fe
2+ OH
- + DDS-O
-H
+
DDS-Fe
2+ + DDS-O
- + H
2O
因此,特別注意:DDS脫硫技術是一種全新的濕法生化脫硫技術,其脫硫原理和概念與傳統的濕法脫硫技術完全不同,DDS脫硫技術的脫硫過程中始終有生物物質DDS催化劑及其相應的好氧菌參與,所以,怎樣保證DDS催化劑及其相應的好氧菌處于最佳的活性狀態成為了本技術的核心。